2023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感悟与收获4篇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感悟与收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感悟与收获4篇,供大家参考。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感悟与收获4篇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感悟与收获篇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

经过多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目前,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这为接续的减贫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高质量做好减贫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需要看到,防止脱贫人口返贫、边缘人口致贫,实现真脱贫、脱真贫,还要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已经取得的成果;接续发力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则需要不断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未来一段时期,更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实现其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将是一项重要任务。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对此,我们需遵循系统性原则,多措并举,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更加注重解决相对贫困、更加注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建设、更加注重凝聚各方力量,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的扎实巩固和拓展提升,为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第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更加注重解决相对贫困。以贫困程度为标准进行划分,贫困可以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相对贫困一般是指相比较于别人而言的物质资料占有量的匮乏和消费能力的低下。面向未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和农村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尤为重要。这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是要着力改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也就是说,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要放在整个区域、城乡平衡发展的大格局中考虑,不能只谋一域。

二是要着力缩小低收入人口同其他群体的发展差距。现实地看,脱贫摘帽地区和群众实现从“脱贫”到“致富”,仍将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一些地方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缓慢、农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问题日益凸显。对此,需采取措施提高农村低收入人口持续增收的能力,包括设立专项财政项目、培育和扶植相关产业、提供教育和技能培训、创造就业机会,以及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等,让他们的收入增长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三是要着力解决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民生问题。在实践中,我们衡量脱贫与否的指标主要是经济收入指标,但饮水安全、卫生设施、健康保健、住房、教育等方面的指标同样重要。更好解决相对贫困,就要关注多重维度的贫困问题,从更为宽广的视角解决相对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更加注重提升内生动力。总体而言,致贫原因多种多样。从宏观层面上讲主要有自然地理位置、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滞后等客观原因;从微观层面上讲,各户有各户的情况,各人有各人的贫因。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扶贫工作的重心和方式都将发生变化。其中尤为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千方百计提升相对贫困地区和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方面,要重视产业培育、产业发展和产业振兴,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质量,优化产业格局。同时,继续加强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拓展销售渠道,创新流通方式,促进稳定销售。完善产业脱贫机制,让特色产业成为脱贫富民的强大动能。

另一方面,要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相对贫困群众的精神状态是影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因素。群众有决心、有志气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贫穷的现状,才能让脱贫成果更牢固、更可持续。还要不断加强对相对贫困群众的文化、知识与技术教育,不断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

第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建设。需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效机制,加强制度保障。

要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扶上马送一程”。

要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筑牢防止返贫的“防护堤”,需继续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开展监测,对存在返贫风险的人口分层分类制定精准防贫办法,采取多层次、复合式保障性防贫举措,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

要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农村低收入人口生活困难和发展困境的成因复杂,需要持续的精准帮扶,重在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已经建立的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需要适应新的形势要求,科学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和保障标准,健全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同时,还需健全社会救助制度,因需施救、精准施救,形成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机制。

要建立健全党领导下的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机制。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样一个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各方力量、集聚各方智慧,形成互相帮扶、先富带后富的合力。为此,要在制度建设上发力,既要发挥好政府在扶贫规划制订、扶贫政策执行、扶贫责任落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又要发挥好社会和市场力量的积极作用,凝聚合力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强大支撑。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感悟与收获篇2

从贫困人口这个特定群体向全体农民群体转变,从精准帮扶向“撒胡椒面”式帮扶转变,受益受众对象范围更全面更宽泛。从具体工作而言,扶贫前期,各乡镇(街道)都对本辖区内自身发展力弱、生活条件差、生活开支大负债累累、身体有缺陷无劳动力等群体进行了全面排查摸底,按照因病、因学、缺劳动力、缺技术等致贫原因分门别类,纳入建档立卡户,明确了扶贫对象的范围。省市县乡各级部门按要求,包保到村到户,形成“五级书记”齐抓扶贫。

建档立卡户由领取国家财政工资的各单位各部门人员进行包保,平均包保X—X户贫困户,帮扶人要在帮扶期间严格履行帮扶责任,为贫困户找出路、找政策、找资金,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通过精准扶贫对象、精准帮扶责任人的攻坚法,扶贫的效果很明显,截至X年末,农村贫困人口减少X万,贫困发生率降至X.X%,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X年即将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治理问题日益凸显。脱贫攻进取得的成效是全面开启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不解决贫困群众的贫困问题就难以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化解脱贫后的难持续性发展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势在必行。乡村振兴的目的是实现农民生活富裕,战略目的决定实施对象,乡村振兴就是为农村农民服务的。乡村振兴帮扶对象的整体性,对近些年来农村发生的“空心村”“散居村”“分离村”有巨大的凝聚作用。

政策实施从特惠性向普惠性转变。对贫困人群特定的政策向对全体农户的普惠性政策转变,这种转变是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的必然要求。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目的、帮扶对象、实施项目、帮扶产业、包保责任人都是采取精准打法,政策制定上具有倾向性、特定性。从近几年各地区全力抓脱贫攻坚工作中可以看出,从国家到省市县制定帮扶政策时,更倾向于“三区三州”、贫困县、深度贫困村,在人力帮扶、项目布局、资金投入、政策保障上倾注所有力量。

建档立卡户在政策上享受到不少优惠和“红利”,如金融扶贫、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社会性救助、教育特惠性资助等。事实上,在攻坚脱贫过程中发现,这种有针对性的特惠政策,对贫困人口而言具有精准性,实施效果非常明显。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加重部分非贫困人口与贫困人口的隔阂,尤其对于那些略高于贫困线标准而未能纳入贫困户管理的农户来说。脱贫攻坚战略只能是阶段性的,否则会加剧农村社会的分崩离析。

脱贫攻坚改善的是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生活问题,但是后续贫困人口的自生发展力、教育培训、就业创业、易地搬迁社区治理等问题难以“消化”。而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脱贫后所产生的系列问题“谋篇布局”。乡村振兴聚焦的是普惠性政策,是从给钱给物、集中攻击向扶志扶智、政策普遍惠及农户的转变。在转变中,特惠政策的取缔不能一刀切,尤其是针对享受政策兜底保障的贫困群体,确保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中政策衔接上的包容性。

社会治理从保障性向发展性转变。要从减贫治理对群众的保障性服务向推动社会治理的发展性转变,换而言之,就是从群众物质条件的基本保障向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的转变。脱贫攻坚无论是从减贫治理上、资金投入上、政策红利惠及上,都是为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主要解决的是“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基本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为贫困户算清收入账,具体看收入是否达到国家脱贫线,通过督查了解贫困户务工情况、教育医疗住房情况,确保贫困户生活能达到最低生活要求。对五保户、重度残疾人户、重病户等更要做好政策兜底保障,让最困难人群解决最根本生活问题。

当物质生活条件基本满足后,群众对增收致富更加期待,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迫切,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更加强烈,这是乡村振兴中需要面临解决的时代课题。乡村振兴必须站在人的全面发展和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角度,衡量制定相关政策,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将脱贫攻坚的先进经验嵌入乡村振兴工作中,实现农村农业农民的全面振兴发展。从脱贫攻坚的保障性到乡村振兴的发展性转变,实则就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乡村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的基础,要探索中趟出一条发展性的治理模式,以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能力和水平,让农村成为体验乡土、回馈乡野、感恩家乡、牵挂乡愁的向往之地。

参与力量从主导性向社会性转变。实现脱贫攻坚中政府主导实施力量向乡村振兴的公众参与力量的转变,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变政府主动服务为公众积极参与。从实践来看,采取的扶贫举措主要有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实施主体基本以政府为主体。

如有些地方产业扶贫固化为一种模式,即以政府行政化干预的力量投入扶贫资金,采取“平台公司+村级合作社+贫困户(或农户)”“村级合作社+贫困户(或农户)”等模式发展产业,其中突出的特点是政府从产业发展类别、产业管护到利益联结分配全程参与,甚至不少地方出现政府代销、保底收购等现象。辩证的看,政府在脱贫攻坚战略中的主导性是由脱贫攻坚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是在特殊时期针对特殊人群采取的“超常规”举措,短期内这种主导力量是非常必要的,是确保消除绝对贫困的保证力量。

但是,从长远来看,尤其是结合社会、市场发展规律,这种强制力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共生发展,反而会衍生出利益分配不均、发展动力不足、催生坐享其成的“懒婴”等问题,要在发挥政府主导力量中把握“力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可持续性,乡村振兴在党组织和政府的引导下,村民ZHU动积极参与,共同探索乡村善治之路,打造诗意栖居家园。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主要扮演服务的角色,为群众体会机会和平台,主要建设力量还在于公众。参与力量转变的背后是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华丽“变身”,是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之道。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感悟与收获篇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

经过多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目前,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这为接续的减贫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高质量做好减贫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需要看到,防止脱贫人口返贫、边缘人口致贫,实现真脱贫、脱真贫,还要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已经取得的成果;接续发力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则需要不断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未来一段时期,更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实现其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将是一项重要任务。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对此,我们需遵循系统性原则,多措并举,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更加注重解决相对贫困、更加注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建设、更加注重凝聚各方力量,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的扎实巩固和拓展提升,为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第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更加注重解决相对贫困。以贫困程度为标准进行划分,贫困可以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相对贫困一般是指相比较于别人而言的物质资料占有量的匮乏和消费能力的低下。面向未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和农村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尤为重要。这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是要着力改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也就是说,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要放在整个区域、城乡平衡发展的大格局中考虑,不能只谋一域。

二是要着力缩小低收入人口同其他群体的发展差距。现实地看,脱贫摘帽地区和群众实现从“脱贫”到“致富”,仍将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一些地方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缓慢、农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问题日益凸显。对此,需采取措施提高农村低收入人口持续增收的能力,包括设立专项财政项目、培育和扶植相关产业、提供教育和技能培训、创造就业机会,以及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等,让他们的收入增长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三是要着力解决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民生问题。在实践中,我们衡量脱贫与否的指标主要是经济收入指标,但饮水安全、卫生设施、健康保健、住房、教育等方面的指标同样重要。更好解决相对贫困,就要关注多重维度的贫困问题,从更为宽广的视角解决相对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更加注重提升内生动力。总体而言,致贫原因多种多样。从宏观层面上讲主要有自然地理位置、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滞后等客观原因;从微观层面上讲,各户有各户的情况,各人有各人的贫因。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扶贫工作的重心和方式都将发生变化。其中尤为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千方百计提升相对贫困地区和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方面,要重视产业培育、产业发展和产业振兴,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质量,优化产业格局。同时,继续加强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拓展销售渠道,创新流通方式,促进稳定销售。完善产业脱贫机制,让特色产业成为脱贫富民的强大动能。

另一方面,要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相对贫困群众的精神状态是影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因素。群众有决心、有志气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贫穷的现状,才能让脱贫成果更牢固、更可持续。还要不断加强对相对贫困群众的文化、知识与技术教育,不断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

第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建设。需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效机制,加强制度保障。

要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扶上马送一程”。

要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筑牢防止返贫的“防护堤”,需继续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开展监测,对存在返贫风险的人口分层分类制定精准防贫办法,采取多层次、复合式保障性防贫举措,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

要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农村低收入人口生活困难和发展困境的成因复杂,需要持续的精准帮扶,重在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已经建立的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需要适应新的形势要求,科学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和保障标准,健全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同时,还需健全社会救助制度,因需施救、精准施救,形成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机制。

要建立健全党领导下的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机制。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样一个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各方力量、集聚各方智慧,形成互相帮扶、先富带后富的合力。为此,要在制度建设上发力,既要发挥好政府在扶贫规划制订、扶贫政策执行、扶贫责任落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又要发挥好社会和市场力量的积极作用,凝聚合力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强大支撑。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感悟与收获篇4

从贫困人口这个特定群体向全体农民群体转变,从精准帮扶向“撒胡椒面”式帮扶转变,受益受众对象范围更全面更宽泛。从具体工作而言,扶贫前期,各乡镇(街道)都对本辖区内自身发展力弱、生活条件差、生活开支大负债累累、身体有缺陷无劳动力等群体进行了全面排查摸底,按照因病、因学、缺劳动力、缺技术等致贫原因分门别类,纳入建档立卡户,明确了扶贫对象的范围。省市县乡各级部门按要求,包保到村到户,形成“五级书记”齐抓扶贫。

建档立卡户由领取国家财政工资的各单位各部门人员进行包保,平均包保X—X户贫困户,帮扶人要在帮扶期间严格履行帮扶责任,为贫困户找出路、找政策、找资金,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通过精准扶贫对象、精准帮扶责任人的攻坚法,扶贫的效果很明显,截至X年末,农村贫困人口减少X万,贫困发生率降至X.X%,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X年即将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治理问题日益凸显。脱贫攻进取得的成效是全面开启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不解决贫困群众的贫困问题就难以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化解脱贫后的难持续性发展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势在必行。乡村振兴的目的是实现农民生活富裕,战略目的决定实施对象,乡村振兴就是为农村农民服务的。乡村振兴帮扶对象的整体性,对近些年来农村发生的“空心村”“散居村”“分离村”有巨大的凝聚作用。

政策实施从特惠性向普惠性转变。对贫困人群特定的政策向对全体农户的普惠性政策转变,这种转变是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的必然要求。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目的、帮扶对象、实施项目、帮扶产业、包保责任人都是采取精准打法,政策制定上具有倾向性、特定性。从近几年各地区全力抓脱贫攻坚工作中可以看出,从国家到省市县制定帮扶政策时,更倾向于“三区三州”、贫困县、深度贫困村,在人力帮扶、项目布局、资金投入、政策保障上倾注所有力量。

建档立卡户在政策上享受到不少优惠和“红利”,如金融扶贫、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社会性救助、教育特惠性资助等。事实上,在攻坚脱贫过程中发现,这种有针对性的特惠政策,对贫困人口而言具有精准性,实施效果非常明显。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加重部分非贫困人口与贫困人口的隔阂,尤其对于那些略高于贫困线标准而未能纳入贫困户管理的农户来说。脱贫攻坚战略只能是阶段性的,否则会加剧农村社会的分崩离析。

脱贫攻坚改善的是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生活问题,但是后续贫困人口的自生发展力、教育培训、就业创业、易地搬迁社区治理等问题难以“消化”。而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脱贫后所产生的系列问题“谋篇布局”。乡村振兴聚焦的是普惠性政策,是从给钱给物、集中攻击向扶志扶智、政策普遍惠及农户的转变。在转变中,特惠政策的取缔不能一刀切,尤其是针对享受政策兜底保障的贫困群体,确保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中政策衔接上的包容性。

社会治理从保障性向发展性转变。要从减贫治理对群众的保障性服务向推动社会治理的发展性转变,换而言之,就是从群众物质条件的基本保障向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的转变。脱贫攻坚无论是从减贫治理上、资金投入上、政策红利惠及上,都是为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主要解决的是“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基本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为贫困户算清收入账,具体看收入是否达到国家脱贫线,通过督查了解贫困户务工情况、教育医疗住房情况,确保贫困户生活能达到最低生活要求。对五保户、重度残疾人户、重病户等更要做好政策兜底保障,让最困难人群解决最根本生活问题。

当物质生活条件基本满足后,群众对增收致富更加期待,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迫切,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更加强烈,这是乡村振兴中需要面临解决的时代课题。乡村振兴必须站在人的全面发展和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角度,衡量制定相关政策,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将脱贫攻坚的先进经验嵌入乡村振兴工作中,实现农村农业农民的全面振兴发展。从脱贫攻坚的保障性到乡村振兴的发展性转变,实则就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乡村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的基础,要探索中趟出一条发展性的治理模式,以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能力和水平,让农村成为体验乡土、回馈乡野、感恩家乡、牵挂乡愁的向往之地。

参与力量从主导性向社会性转变。实现脱贫攻坚中政府主导实施力量向乡村振兴的公众参与力量的转变,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变政府主动服务为公众积极参与。从实践来看,采取的扶贫举措主要有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实施主体基本以政府为主体。

如有些地方产业扶贫固化为一种模式,即以政府行政化干预的力量投入扶贫资金,采取“平台公司+村级合作社+贫困户(或农户)”“村级合作社+贫困户(或农户)”等模式发展产业,其中突出的特点是政府从产业发展类别、产业管护到利益联结分配全程参与,甚至不少地方出现政府代销、保底收购等现象。辩证的看,政府在脱贫攻坚战略中的主导性是由脱贫攻坚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是在特殊时期针对特殊人群采取的“超常规”举措,短期内这种主导力量是非常必要的,是确保消除绝对贫困的保证力量。

但是,从长远来看,尤其是结合社会、市场发展规律,这种强制力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共生发展,反而会衍生出利益分配不均、发展动力不足、催生坐享其成的“懒婴”等问题,要在发挥政府主导力量中把握“力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可持续性,乡村振兴在党组织和政府的引导下,村民ZHU动积极参与,共同探索乡村善治之路,打造诗意栖居家园。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主要扮演服务的角色,为群众体会机会和平台,主要建设力量还在于公众。参与力量转变的背后是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华丽“变身”,是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之道。

推荐访问:脱贫 攻坚 感悟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感悟与收获心得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感悟与收获怎么写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感悟与收获 脱贫攻坚成效巩固拓展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个人心得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小结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业务培训心得体会